倾心帮在线心理咨询网,致力于网络面对面在线心理援助,无论您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与心理医生视频或语音沟通,解答您心中的疑惑。请点击这里详细了解注册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知识 > 婴幼成长

  婴幼成长心理知识

女童的成长烦扰:问题与应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数:
更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机构于2013年9月发布的《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提到,从2010年的幼儿园血案开始,拐卖儿童、忽视、虐待、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伤害儿童事件不断进入公众视野,一次又一次触动社会的底线。其中,女童受伤害尤为多见,特别是近些年关于女童受性侵的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为何受伤害的总是女童?报告中提到了几方面的原因,包括基本监护的缺失而导致的重复性、长期性的侵害;受害人及其家人的防范意识和防范知识不足,大量的案件发生在家族内部、邻里之间、师生之间;社会关系不平等导致的女童不被尊重,成为极端弱势的群体,等等。然而,除了身体受到伤害,现实生活中女童受到的伤害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涉及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许多农村的家长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孩子则留在家中,跟随祖辈一起生活,随之带来的是亲子关系淡漠、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子女监护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对于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缺少来自母亲的支持与帮助,无奈之下只能借助自我支持,如果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则极易被引向歧途,造成性伤害,导致身心健康受损。许多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现象依旧严重,如果父母外出打工,鉴于生活所迫,往往只将男孩带在身边,而留下女孩托付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以至于留守女孩总有寄人篱下之感,久而久之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些女孩受传统观念制约,胆怯、怕事,不敢向监护人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扰,久而久之产生自闭倾向。与留守相对应的随迁女童也有相当的比例,跟随进城打工的父母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中,居无定所,居住环境局促,卫生条件简陋。这些漂泊在城市中的农村孩子,难免因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学习适应问题,而女孩比男孩较早进入青春期,也更早成为父母家务的帮手,因此可能体验更多除学习适应之外的其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

  随迁和留守致女孩心理适应水平低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安徽宣城宣州区共抽取7所中小学的4562名三至七年级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当地工作)共计3247名(占71%),留守儿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共计1315名(占29%)。同时,我们也在上海市抽取5所学校三至六年级的1173名学生,其中包括505名随迁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移居到城市)和668名都市儿童,男女比例相近。我们试图通过调查了解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随迁与都市儿童之间在学校的心理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儿童的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既有来自儿童的自我报告、学校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也有儿童父母双方均参与的问卷调查。调查初步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首先,总体上看,女孩的孤独、抑郁、紧张、焦虑等内化的负性情绪体验高于男孩,违纪、多动、攻击等外化行为问题则相对比男生少。就不同类型的女童来看,留守女孩的外化行为高于其他几组女孩。随迁女孩孤独感显著高于都市女孩但低于非留守、留守女孩;抑郁感显著低于非留守、留守女孩,但与都市女孩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随迁女孩的心理适应水平比都市女孩低,但高于留守和非留守两组女孩。孤独感是个体社交关系的一种主观体验,通常伴随悲伤和空虚等消极情绪反应;抑郁感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而焦虑、紧张则是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等复杂情绪状态。长期体验这几种负性情绪可能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机能的正常发展。

  其次,调查显示,与男孩相比,女孩的社会焦虑及在分维度指标(负性社会评价和新情境社会回避)上的分数均高于男孩。就几组女童的数据来看,都市女童的新情境社会回避、社会焦虑程度最低,随迁女童其次,留守和非留守女童的新情境社会回避和社会焦虑程度均较高;都市女童的负性社会评价也低于其他三类儿童。社会焦虑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不自信、害怕被拒绝等原因,而表现出来的害羞、担忧、紧张等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负性社会评价主要体现在担心害怕别的孩子不喜欢自己,背后评论自己或担心被人取笑等方面;新情境社会回避主要体现在与其他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孩子在一起时,害羞、不敢说话、紧张等状况。

  再次,积极教养意味着父母对待孩子既有耐心又充满温情,常常用劝导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事理,督促他们做事情;而消极的教养实践意味着拒绝或忽略孩子,对孩子进行言语或身体的惩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控制。调查发现,父母消极教养的性别差异显著,父母对待男孩相比于女孩使用更多的消极教养方式,父母对女孩比对男孩有更多的过度保护;而积极教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就不同类型儿童而言,随迁儿童的父母相比非留守、留守儿童的父母使用更多的积极教养方式,但少于都市儿童父母。随迁女孩的父亲采取温暖接纳、社交鼓励态度的多于留守和非留守女孩的父亲,但低于都市女孩父亲;留守和非留守女孩的父亲相比于都市女孩的父亲使用更多的拒绝惩罚、更少的成就鼓励,都市女孩的父亲和随迁女孩的父亲无明显差异。

  母亲陪伴对女孩影响更大

  根据上述调查的初步结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女童特别的关注,使女童特别是父母监护不够到位的女童也能享有与其他孩子同样美好的童年及青春年华。

  首先,学校应给予女童特殊的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相比男孩,女孩在进入青春期的过程中感受到或实际承受的困扰会更多些,因此学校教师应特别关注她们在青春前期,以及青春期之后的身体变化。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女孩的孤独、抑郁、紧张、焦虑等内化的负性情绪体验高于男孩,且农村和城镇女孩的负性情绪相比都市和随迁女孩更多些。这与部分农村和城镇女孩父母外出工作不在身边,以及农村和小城镇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一定关联,也与女孩较早进入青春期,较之男孩更加敏感、多愁善感有关。从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每一所学校至少应该配备1—2名心理老师,专职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察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学校的心理教育可采取团体辅导同伴互动的形式,让具有相同背景的女童在一起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分享正确的青春期性知识和性观念,学习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训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父母对孩子了解较多的是各门学科的成绩,对孩子的学校适应状况却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所思所想以及青春期发育可能出现的特定问题无所知或不关注;而那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进入相对陌生的城市环境中的女童遇到的适应问题可能更多,不仅需要应对由于偏见、歧视和认同感等造成的学校生活困扰,还要应对由于生长发育而带来的成长烦恼,而能使孩子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妥善帮助的助人者莫过于她们的父母。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身心问题,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家庭氛围、生活条件、亲子关系、父母自身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使父母能够真正尽到应尽的家长义务。

  此外,还应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监护人选择。我们的调查发现,相比父亲外出和双亲都在家陪伴的儿童,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其孤独感和抑郁感水平更高,学习问题更多,受欺负的情况也更多些。这一结果至少证明了母亲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对于女童来说,母亲不仅能满足她们的饮食需求,更是自身心理安全感的来源。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发育启动,女童的身体会发生许多变化,非常需要母亲这一过来人的小心引领。而女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从女孩到女人的社会化过程,更是少不了对母亲一言一行的观察与模仿,母亲的缺席陪伴会让许多女孩感觉恐慌和焦虑。即便有父亲在身边,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逐渐懂事的女孩会开始回避向父亲表露自己的身心变化。因此,当父母双双或只有母亲外出工作时,如果女童的身边能有一位稍稍年长的女性作为陪伴者和监护人,每星期能与女童有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则可能弥补母亲不在的困扰,有助于对留守女童的言行、学习和心理进行积极引导,使女童顺利度过青春期,快乐成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处境不利儿童社会生态适应的追踪研究”(12BSH05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