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帮在线心理咨询网,致力于网络面对面在线心理援助,无论您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与心理医生视频或语音沟通,解答您心中的疑惑。请点击这里详细了解注册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知识 > 婴幼成长

  婴幼成长心理知识

大方的孩子会吃亏吗?看心理专家如何解读

来源:《父母必读》杂志 点击数:
更多  

  “大方”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吃亏”是一种内在的主观感觉。你知道吗?

  一位妈妈的困惑

  我女儿5岁,性格外向,是个特大方的孩子,她对小伙伴从来不吝啬。

  前几天学校组织春游,我给她买了不少零食,当时我还想是不是太多了,谁知道人家回来书包里空空,我一问才知道,她都分给小朋友吃了,有的自己都没吃上。平时不少小朋友愿意上我们家来玩,因为女儿有不少玩具都是她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她都愿意搬出来,再贵重、再喜爱的玩具也不例外。有时候玩的人一多,价格不菲的玩具就被折腾坏了,女儿也不在乎,下回还这样。

  其实孩子大方、愿意与人分享没什么不好,但我怎么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呢?而且女儿这么对小朋友,我可没见过小朋友分东西给她吃,还经常听她说“今天去小小家了,她妈妈非不让她把那电动火车拿出来给我们玩”之类的话。看来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像我这样“没心眼儿”。

  我是不是也该给女儿一些“自私”教育呢?我很担心:女儿在遇到那些不大方的小朋友和家长时,心里会不会不平衡?这样“大方”的孩子进入社会后会不会吃很多亏呢?

  相信我们都喜欢信中的这个小姑娘,都愿意自己的孩子有她这样的朋友。但是如果你是这个小家伙的妈妈,你也会这样困惑吗?我们在网站上发起了讨论,让我们来看看妈妈们的观点。

  观点1:真“大方”还是“不在乎”?

  我要是小薇妈妈,可能首先会考虑女儿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心理。如果孩子真的是愿意与人分享,那是真的“大方”,我倒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孩子大方,朋友就多,将来长大也是个受欢迎的人,而且还能大度、宽容,这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用,为什么要教育她自私呢?教她现在保护好自己的玩具、今后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就没问题了。但是如果女儿的“大方”是建立在“不在乎”的基础上,就不叫“大方”了,孩子会变得“大手大脚”,应该教会她懂得珍惜。还有,我觉得,孩子会不会形成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给别人玩具、给别人吃东西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才会有许多好朋友。那就要告诉孩子,友谊不仅仅是这样的。

  观点2:教“自私”不如教“择友”。

  相信大方的小薇是个有爱心的小家伙儿,我们应该鼓励她啊,怎么能教她自私呢?自私的孩子可让人讨厌了!前几天我带小女去朋友家做客,小女渴了在他们家喝了杯水,朋友的孩子就很不高兴地说:“你把我家的水都喝光了。”如果孩子都变成这样,他们长大后社会得变得多冷漠啊!但是我觉得小薇妈妈倒是不妨帮孩子把把交友的关,让孩子知道可以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告诉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都能一起分享。让她逐渐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尽量少接触那些自私的孩子。至于“吃亏”,可能和“大方”没必然的联系,就像谁也不能保证老实的孩子和霸道的孩子长大后谁一定占便宜,谁一定会吃亏。也没人能一辈子不吃亏。

  观点3:是谁心理不平衡?

  我听我婆婆说我老公小时候就这样。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家经常有人给送糖果点心什么的,他就会拿出去给全楼的小朋友分,还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请家里条件不好的同学一起吃早餐。现在他也还是潇洒大方的那种,亲戚朋友都说他厚道。但是这厚道有时让我心理特不平衡。比如当年他哥哥结婚时经济条件不好,我们当时还没见过双方父母,但我老公心疼他哥,跟我借钱凑了5000元当礼金。我们几年后结婚时,他哥哥已经很有钱了,才给了我们2000元礼金。我特郁闷,他却充满感激之情,一点儿没觉得吃亏。还有不少事都是这样,永远是他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可我老公并不在乎,一点儿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倒是我心理不平衡得够呛。所以我看小薇妈妈不用过多担心,别用自己的想法琢磨孩子。对于小薇或者我老公那种性格的孩子,可能没有“交换”的概念,也就谈不上认为得到的回报少就吃亏,当然不会心理不平衡。

  专家点评:徐凡(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儿童心理学专家)

  “大方”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吃亏”是一种内在的主观感觉。现在,“表现”和“感觉”不属于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其实妈妈们并不知道“大方”的孩子内心是否真觉得“吃亏”,后者的感觉只属于妈妈自己。如果孩子真的觉得“吃亏”了,恐怕他们就不会那样“大方”了。

  人是否感觉到“吃亏”,是和他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会受父母、同伴的影响。父母是否想把自己判断“吃亏”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呢?如果真的想传递,迟早你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就怕你自己内心也存在着关于“大方”与“吃亏”的道德矛盾。

  当然,孩子是否接受父母的价值观,还和他在“大方”时同伴带给他的感觉有关:是获得分享的快乐?是得到同伴承认?还是获得自我成就感的满足?父母分辨得清楚了,也许你的引导会更有效;分辨不清,也不妨让孩子去直接感受来自社会的风浪。也许,这种直接的感受会让他形成更加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