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少点唠叨少点期待
本报记者富丽健
高考临近,比考生更紧张、更焦虑的就是家长了。喜欢唠叨,过分关爱,这无形中会给考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高考前,考生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而家长的过分关爱,过多唠叨,会形成一种叠加效应,让孩子的压力更大,反而影响孩子的成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严林峰说。
严林峰提醒各位家长,在这一阶段,家长应采取理性的方式,引导孩子调整考前心理,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发泄负面情绪。
这里说的理性方式,是指不要只看孩子的成绩,而是要关注孩子在考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调整好心态以后,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比如,孩子失眠了,可以多陪孩子聊聊天,做些放松活动;发现孩子心理压力比较大时,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孩子“很多问题换个角度看,就不是什么问题,关键要有积极的心态”;孩子缺乏自信时,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以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玉兰提出,父母要掌握“四多四少”、“五不做”原则。“四多四少”是指:多问少言,多听少辩,多笑少怒,多看少管。“五不做”是指:不过分保护,不过分干涉,不过分期待,不过多许愿,不过多唠叨。
在这两个原则下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可以给孩子以心理支持,也有利于孩子平复烦躁的情绪,静下心来复习。
考生:
多点自信 多点肯定
本报记者富丽健
5月底,6月初,是高三学子考前最煎熬的时候。
这时候,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容易在学生中弥漫,不会的题目似乎越来越多,自信在忙碌的等待中逐渐消磨。考生们既渴望早点结束高考,又害怕因考不好而失去希望。在这种时候,考生需要进行心理的调适,因为好心态可以让你在考场上发挥更好。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任课老师都表示,最后这十天里,科目复习固然重要,做题也必不可少,但考前心态的调整才是重中之重。在这阶段,学生可以多回顾一下旧题,总结错题,做一些易掌握的新题,但不要再做“偏难怪”的题目,以免因此丧失信心,影响心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翠琴建议,学生可以结合老师的建议,在最后的阶段,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案,脚踏实地去完成。每完成一道题,就要肯定自己,迅速建立起自信。
此外,学生要正视负面情绪。在这一阶段,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是正常现象。实验学校高三生物老师刘啸佳:“学生在高考前,或者在高考时,适当的紧张,可以转化为考试兴奋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考试状态。”
如果负面情绪严重,考生要进行淡化处理,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发泄,比如找父母倾诉、运动、听音乐、睡觉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营养篇
舌尖上的高考 你吃对了吗?
本报记者胡小丽
距离高考仅剩10天的时间,对考生来说,不但知识、心理上要准备充分,身体健康更是重要。那么,怎样吃才能保证营养充足、精力充沛?怎样吃才能避免肠胃不适消化不良?怎样才能保持机体的最佳状态去迎接高考?
“有几个细节,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乌鲁木齐营养师协会营养师马秀玲说。
马秀玲说,考生要吃好一日三餐,早中晚三餐主食必不可少,早餐牛奶、鸡蛋必备,稀饭、馒头配清淡炒菜;午餐主食加炒菜,适当喝一些利于消化的汤,最好是新鲜蔬菜、肉汤。晚餐要注意易于消化,可以喝一些粥,配上清淡爽口的菜肴即可。
高考生在这段时间应该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不宜吃得过于油腻,大鱼大肉不必要进补过多,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马秀玲建议考生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一些鱼类、水果、牛奶等,就足以满足身体的日常需要。
马秀玲提醒家长,考前尽量不要给考生添加平日很少吃的食物,以免肠胃不适。考前,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营养不足,每餐饭都希望孩子多吃点,而实际上,这也不科学。
“当吃得过饱时血液都集中到消化系统进行工作,就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导致人昏昏欲睡。”马秀玲说,每次进餐时间为30分钟左右,餐后休息半小时或1小时,再开始学习。晚餐离睡前应为2个多小时。马秀玲强调,高考期间不要随便在小吃摊上买东西吃,尽可能不吃或少吃冷饮。
周一至周五9:30-19:00